对此,外界传称为星巴克国内原料合作伙伴的云南后谷咖啡直认这一消息,更表示星巴克与其合作是出于成本考虑;而星巴克方面则表示,目前只是与云南省政府探讨此类合作的可能性,公司暂未就此下定论。 “气质”日趋“本土化” 事实上,星巴克在中国将产品“本土化”已非新鲜事。一直以“出售气质”而显得与众不同的星巴克公司,在去年4月底曾经发生过用品的“大更换”:搅拌棒由木质换成了草绿色、排管形的塑料软棒;糖包从怡口换成了太古,甚至最具星巴克特色的咖啡杯,也由以前的美国进口改成国产。 除了这些体现星巴克“气质”的微小细节产品在悄然改变外,星巴克提供的食物也同样日渐“散发本土味”:据媒体报道,星巴克提供的牛奶已从进口的雀巢奶换成了国产的蒙牛,目前为北京星巴克提供三明治的则为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其它糕点的供应商为东莞黑玫瑰食品有限公司。 现在,星巴克的这股“本土化”风潮或将继续蔓延,甚至发展到它的主打产品——咖啡上。近日有消息传出,星巴克有意与云南本土咖啡豆生产企业后谷咖啡联手,使用国产咖啡原料制成咖啡出售。虽然星巴克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消息表示否认,称现在只是和云南省政府洽谈此类合作的可能性,并无具体的合作目标;但云南后谷咖啡公司相关负责人上周却向记者表示,公司在今年9月即已于星巴克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的合作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展开。 本土原料多方“悭钱” 不管欲用国产咖啡豆的传闻是否将在近期成为现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星巴克的这些“本土化”做法,的确已令一部分消费者感受到了变化:牛奶、杯具、吸管、搅拌棒、糕点、糖包、汽水等等,这些原来大都是进口的!而且,可以确定的是,在将多项店内用品及食品调换原料供应商后,星巴克已经开始在咖啡的原料供应上“打主意”了。 如果说消费者对星巴克的这种变化感觉是微妙的,那么星巴克对于这些变化应该会有一些“实际”的感受。从目前来看,星巴克供应链的重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物件上,虽然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星巴克选择供应商的原则是以产品品质为首要考虑条件,但商业市场告诉人们,这样范围日趋拓宽的供应链变化,给商家带来最直接的应是成本的变化。 “星巴克选用国内的咖啡豆作为原料的话,光是产品成本就能直接减少10%,此外还有高昂的进口关税和运输费用,在这些方面星巴克都可省下不少。”一名咖啡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如此向记者分析。另据媒体报道,全球优质咖啡豆产区集中在赤道附近交通不发达地区,这令其运输成本非常高,此外目前中国咖啡豆的进口关税高达20%左右。很明显,选择云南的咖啡豆将令星巴克拥有极大的价格竞争优势。 涨价难解成本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将部分产品原材料由进口更换成国内供应,似乎并非星巴克达到减缩成本的唯一途径。据了解,去年4月28日,此次星巴克全线产品价格皆上调了15%左右,芒果、摩卡等口味的饮品价格上涨了5元,最少的价格也上涨了3元。部分中杯的价格超过了原来大杯的价格,或与之持平。对于产品价格上涨,去年星巴克解释称,价格调整主要是北京星巴克,调价目的是为统一各地星巴克的标价,不过记者调查市场发现,广州星巴克产品价格亦有明显上涨。 除此以外,今年上半年星巴克还在北京地区开始试行推广“淡化”小杯咖啡的供应,即该地区星巴克在菜单上已取消小杯咖啡的“原有地位”,被安排在餐单的附注位置:在咖啡饮品一列已不见小杯咖啡踪影,最小容量的产品已由原来的中杯取代,小杯咖啡只有在消费者特别的要求下才予制作供应。 既有一系列举措可直接减轻成本压力,为何星巴克仍要选择本土原料供应商?星巴克相关负责人上周明确否认了星巴克中国公司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并表示星巴克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不过,有业内人士就此分析称,星巴克在原材料方面的调整策略若与其美国经营效益大降无关,则应与其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关。在星巴克建立之初,舒尔茨先生(星巴克创始人)即已描绘出全球4万家店铺的理想蓝图,其中1万家将落在中国市场传言更是可能性颇高。据媒体报道,星巴克大中华区副总裁翁以登亦承认,公司期望未来有2万家星巴克店落户在亚太区,其中中国是亚太区最重要的市场。由此,星巴克除在产品价格上争取利润外,在产品供应链上也有通过本土化“紧缩”之势,似乎也符合其预期计划。
|